10月18日,首屆微生物學科發展與產教融合大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隆重開幕。作為山東大學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長期技術合作伙伴及助力學科發展的標桿,根源集團應邀參會,與學界、行業等共同展望微生物領域未來發展方向,探索產教深度融合新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徐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自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院士、德國亥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主任約瑟夫·彭寧格,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孫海生,山東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浩,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萬勝等學界代表和政府領導出席大會。

在當天下午舉辦的生物制造“四鏈融合”大會捐贈儀式上,根源集團董事長張宗國與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研究院副書記韓春岫共同簽署協議,捐贈100萬元“根源獎學金”,助力山東大學微生物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

隨后,張宗國作“聚焦微生物,深挖一萬米!”的主題報告。他用“生物”“戰略”“技術”“人文”“合作”五個關鍵詞,分享了集團的起源、發展理念、戰略規劃等。他表示,根源始終倡導技術創新遵循在自主開發的基礎上廣泛開放合作的原則。多年來,根源對內持續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用于技術研發,如今已組建起了一支由近30名博士和100多名碩士構成的高水平研發團隊,對外不斷深化與山東大學為代表的高等科研院校合作,致力于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未來,根源將繼續聚焦微生物領域,加大與山東大學及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的合作,為推動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貢獻“根源力量”。

在“四鏈融合”特邀嘉賓圓桌論壇環節,針對如何跨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死亡谷”問題。張宗國表示,科研院校實驗室與企業在研發的出發點,對經濟性的考量,使用的設備、原料,對安全、環保等的可控程度等方面均有差異,再加上非線性放大效應的影響,導致成果轉化難度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首先應該統一目標,以市場化、產業化的思維,在實驗室階段就充分考慮以上問題,并通過精心設計和執行中試,采用逐級放大的策略,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堵點難點,使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
此次應邀參加首屆微生物學科發展與產教融合大會,不僅是對根源集團科研水平以及成果轉化能力的認可和肯定,更彰顯了集團引領行業進步的責任擔當。根源將以此為契機,攜手山東大學進一步優化“產教融合、四鏈協同”的創新生態,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著力打造校企合作典范,賦能微生物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